新华社郑州8月19日电题:“最美医生”丁樱和她的三株“苗”
新华社记者王烁、田晓航
经常穿梭于病区、门诊和义诊的现场,哪怕一直忙碌,72岁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主任医师丁樱始终面带微笑。翻开她的履历,里面有建设中医儿科重点专科、名科,制定一系列中医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指南,带出一支强劲的中医儿科人才队伍……在中医药这座百草园里,她耗费了大半生的心血,细心呵护着三株“苗”。
(资料图片)
诊苗:“干儿科是个良心活儿”
每周的坐诊日8点不到,丁樱的诊室外已经站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和家长。随着助理把厚厚的一摞病历放在桌前,丁樱用最快的速度戴上眼镜,穿上白大褂,开始一天的问诊。
来找丁樱看病的患儿,患有过敏性紫癜或紫癜性肾炎的居多。因此,反复解释患儿生活和就诊中的注意事项,成为丁樱接诊中的重要一环。
丁樱为患者把脉。(采访对象供图)
“对于每个在她这里看过病的孩子正在吃什么药,病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丁老师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一位患儿家属说,丁樱对孩子就像亲奶奶一样,非常用心。
1968年从卫校毕业,做了5年基层医生,一路摸爬滚打,丁樱深知,一个医术好、有耐心的好医生,能给病人多大的希望。
这些年,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可丁樱看病却“越看越慢”。细致的问诊节奏常常让她一坐就到中午,错过“饭点儿”成了常态。
“干儿科是个良心活儿,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医术,更要有医德。少吃一顿饭没什么,患者可不能错过一个。”这是丁樱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熟悉的人都知道,丁樱开方有个原则:能用一味药绝不用两味药;疗效一样,能用便宜药就不用贵的药,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传承历代医家形成的治疗儿科疾病的方法和理论,促进中医儿科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被丁樱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研苗:“中医要跟上现代医学的步伐”
丁樱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棵雷公藤根。中药雷公藤,是她钻研数十年的另一株“苗”。
“从学术角度来讲,儿科病房非常重要,它是培养人才、打造人才的一个战场。”丁樱说,她和团队将儿科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发展中医药诊疗优势和坚持科研创新上。于是,雷公藤进入了丁樱的视野。
国内用雷公藤治疗过敏性紫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临床治疗主要靠中成药雷公藤多苷片,尽管在成人内科已被普遍采用,但雷公藤存在的一些副作用,一度让患儿家长谈“雷”色变。
丁樱深知,临床控制得当的话,雷公藤的副作用并不那么可怕。更现实的原因在于,她不想让紫癜患儿错失便宜有效的救命好药:一瓶雷公藤多苷片,50片的价格仅为十几元。
随着研究的深入,丁樱接连申请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中药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与毒副作用,结果甚为理想。她创新性地把雷公藤引入儿科临床,提出雷公藤多苷片及雷公藤颗粒在儿科临床的使用方案和使用剂量,证实其疗效及安全性。
众人眼中的丁樱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接下来,她设想把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建一个数据库,通过研究药物间的对比,以及纯中药、西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间的对比,用科学的方法,把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说明白、讲清楚。
“如果能把中医药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将会更加彰显中医药的生命力。”丁樱说。
培苗:“要培养‘承者’更要培养‘传者’”
直到50岁左右,丁樱才感觉自己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中医”。在她看来,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太年轻的中医人通常很难透彻理解其内涵。
从医50多年来,丁樱不断向学生、向年轻医生分享着她的成长路径:在校期间掌握西医基本知识后,再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不断挖掘中医知识的深刻内涵——两条腿走路,走得更稳、更快。
丁樱在查房。(采访对象供图)
多年深耕于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第一线的丁樱深知,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发展需要人才,即使自己生活简朴,2018年10月,丁樱仍以个人名义向河南中医药大学捐款,建立“丁樱奖学金”基金,资助那些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中医儿科学子。
如今,一有机会,丁樱就送她的学生去进修。这些年,她栽培的一批批小“苗”也逐渐成长起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年事渐高,丁樱仍然心心念念要为儿科医学事业“多做点事”。
“我会继续努力工作,培养更多中医药儿科事业的‘传者’,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丁樱说。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本文作者: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