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中国速度”从京津城际奔向世界

新华社新媒体   2023-08-01 15:12:41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8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15年,“中国速度”从京津城际奔向世界》的报道。

铁轨远端车灯亮起,一列从北京驶来的“复兴号”列车缓缓驶入天津站站台。盛夏的风恍若带领乘客回到15年前,高铁初次在此停靠时那令人激动不已的时刻。


【资料图】

2008年8月1日,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运营,自此,随着高铁线路串珠成线、连线成网,中国人民也开始在创新制造、便利生活的“高速轨道”上奔驰前行。

15年来,京津城际提速扩容,拉近了京津两地距离、带动周边多个城区更新发展,更加速了人才流动、生活相通,使科技创新成果频频涌现。

15年后的今天,中国高铁不仅已在国内四通八达,运营里程增加到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制造”与对外合作的亮丽名片。

30分钟,京津城际见证高铁技术飞跃

京津城际“15岁生日”对今年47岁的火车老司机张岩而言意义非凡。经历了从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高速铁路全历程的他,至今记得2008年8月1日当天作为京津城际首发司机之一的感觉。

“从前机车内冬寒暑热,蓝色的制服总被机油蹭得脏兮兮、黏糊糊的。如今,慢吞吞的机车换成了疾驰的高铁,挥汗如雨的‘体力活’变成了不少孩子向往的好职业。”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张岩说,身处其间,他在舒心之余更感自豪。

30分钟就能实现“京津通勤”,“速度快”是不少旅客对高铁的“第一印象”。“京津城际刚开通时,不少乘客都喜欢凑到窗边看飞驰而过的风景,还常常用手机拍摄记录列车显示屏上的时速。”天津客运段京津城际车队列车长张莹回忆道。

运营速度提升是高铁技术进步的一个侧面。参与了秦沈客运专线、京沪高铁与京津城际研究设计工作的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胡叙洪说,我国高铁的“科研攻关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94年,广州至深圳准高速铁路投入运营,最高运营时速达160公里;1997年至2007年,中国铁路完成六次既有线大提速;2003年,最高运营时速200公里的秦皇岛至沈阳客运专线投入运营,为高速铁路建设进行了技术和人才储备……

“随着速度一步步提升,我们积累了大量铁路基础设施、轨道平顺性、安全性能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随后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胡叙洪说。

2018年京津城际运行十周年之际,线路运输主力全部升级为“复兴号”,全线时速调整为350公里,平稳程度、旅客出行体验再次“升级”,极大缓解了旅途的疲乏劳顿。

“复兴号”可以满足更为复杂多样、长距离、长时间、连续高速运行等需求,也在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上大幅提升。天津动车客车段天津动车运用所技术组组长杜竞舟说,“复兴号”整车设计使用寿命达到30年,行驶阻力也比“和谐号”动车组降低了7.5%到12.3%。

15年来,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首创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土建工程建造技术,到创新联调联试、系统集成技术,京津城际的起步与变迁始终与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紧紧相连。

构建完整的铁路建筑信息模型(BIM)标准体系,首次形成高速铁路的“数字孪生”;建立中国标准接触网技术装备体系(CRCS),实现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及故障预警;天津供电段推出基于点云技术的电气化铁路限界测量系统,可快速对测量区段接触线磨损状态智能分析评估……自“起跑”以来,中国高铁技术不断创新发展。

在技术支撑下,目前中国高铁基本解决了客运高峰期运力短缺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7亿人次,日均开行旅客列车9311列。

创新无止境。一路走来,与高铁技术“同成长”的胡叙洪已投入了新的研发项目中。“下一个研究重点是时速600公里磁悬浮高铁!”他笑道。

4.2万公里,双城生活点燃“高铁经济”引擎

夜幕之下,灯火渐渐从铁轨两侧联结成串。看到熟悉的风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清站站长姚冰知道,再有几分钟,自己乘坐的京津城际列车就要抵达武清站了。

坐落于京津之间的武清站,曾是京津城际唯一经停站,也是透视高铁经济的一扇“明窗”。

今年是姚冰来到武清站工作的第12年。“刚到这里工作时,武清站日均发送旅客仅3000多人次;而现在每天我们要发送旅客近万人次,是之前的三倍左右。”

姚冰初来时,站区周边只有几处零散的楼盘,配套商圈、生活设施还没有完全建成;随着交通更为畅通便利,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居民来到武清生活,拉动多种消费业态在周边落地聚集。为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武清站也在2014年扩建,站房面积增加至4400多平方米。

与站房一街之隔的天津佛罗伦萨小镇,已成为武清区与天津市一张重要的“商务名片”。

从小扎根武清、在区内“新商圈”专项工作指挥部就职的袁喜伟说,目前天津佛罗伦萨小镇、V1汽车世界、创意米兰时尚生活广场三个项目每年可吸引约1000万人次到访。“京津城际经停的短短几分钟让武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到江苏镇江出差时,不少当地人都对天津武清耳熟能详。”他骄傲地说。

据介绍,立足交通及区位优势,今年以来,武清区多次赴京招商推介,新签约北京重点投资项目80个、预计投资284.72亿元。上半年,全区共接待游客486万人次,营业收入22.4亿元。

近年来,随着京津城际停靠、驶入的站点增多,越来越多居民过上了“双城生活”,北京、天津市区及天津滨海新区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北京研发、天津制造”的科创产业链协同模式在高铁纽带之下加速形成。

2021年5月,致力于多领域智能交互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资建立起天津北方汉王科技有限公司。自此,公司董事长李志峰来到了渤海湾畔的“创新策源地”,在京津之间往返更为频繁。

“乘坐高铁从北京南站到天津站30分钟、到滨海新区也仅需一小时左右,和之前我们在北京市内开车通勤的时间差不多,便捷的交通对两地人才交流以及企业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李志峰说,目前公司内20余名员工主要来自京津两地,有数位已经落户到园区周边。

今年7月1日起,中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其中京津城际每日增加3.1万个高铁座席,运能大幅提升。

“交通互联互通促进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了科技协同创新的步伐。如今,京津之间的项目、人才、资金得以充分交互,每天在这条路上穿梭的不仅是高铁,更是思想和创造的火花。”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刘道刚说。

改变不只发生在京津之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2023年,全国铁路预计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投产新线2500公里。

到“十四五”末,中国高铁网将覆盖98%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像京津两地的百姓一样在区域内过上“同城生活”。

从促进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到实现西南地区客畅其行的夙愿,高铁大幅拉近时空距离、释放“同城效应”,加快了城市群发展,也改变了不少年轻人的工作方式。

“有了高铁,旅行时间普遍大幅压缩,‘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现实,‘坐着高铁看中国’已成为人们旅行生活的真实写照。”天津站客运车间业务指导李瀛说。

15年,走向世界共享“高铁名片”红利

在国内,覆盖不同速度等级,能够适应高寒、高原、热带等复杂气候和环境的动车组列车为人民群众搭建起出行“新时空”;在海外,代表中国高端制造水平的高铁也走出国门,在我国与更多国家之间架起友谊之桥。

今年6月,中国企业设计制造的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联调联试综合检测列车运行时速首次达到350公里,标志着雅万高铁已达到设计速度标准,实现了联调联试阶段性任务目标,预计将于8月按期通车。

雅万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旅游名城万隆,全长142.3公里,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标准“从无到有”、技术“从有到优”,背后是一代代铁路人的汗水与智慧。

国内高铁运行速度快、密度也较高。为更好适应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营环境和条件,京津城际开通10周年之际,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等设计生产的列控系统、联锁系统、CTC系统等信号设备“集体亮相”,控制更加高效精准,故障点也随之减少。

技术“火花”点燃了标准体系创新的“系列反应”。天津电务段天津城际高速车间主任李斌说,经过不断摸索,天津电务段为道岔、轨道电路、电缆等设备制定了新的维修周期、内容和值班人员一日作业程序,参与编写了《高速铁路信号岗位培训教材》等一系列标准与书籍。

“这不仅为后续京沪、津秦等高铁线路的维护提供了参考借鉴,更进一步推动了高铁维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为走出去奠定基础。”李斌说。

伴随“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不少从京津城际铁路线上走出的技术专家也带着中国标准、中国技术走向世界,让更多国家分享中国制造业的最新红利。

近年来,仅北京高铁工务段就已派出22名职工,参与到雅万高铁介入、运维工作中,把中国高铁工务养维理念和方法带到了印度尼西亚。

“中国参与建设的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亚吉铁路、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为改善当地民众交通出行条件、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获得了所在国政府和当地人民的高度评价。”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文健说。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授之以渔”,通过鲁班工坊等国际合作项目,为世界各国培养高铁技术人才。

“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创新的技术历程,在学习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苦练内功’。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自主的高铁知识产权与标准体系。”胡叙洪说。

正当青春年,驰骋海陆间。经过多年创新实践,中国成功建成并运营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铁路网,高铁已成为中国亮丽的国家名片和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推进高铁技术攻关,向更加高速、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让中国高铁更好走出去,助力当地产业发展、造福当地民众。”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