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范文第1篇
在教育教学理论中,“高校公共体育”是对普通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塑造学生健康体质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让学生知道生存与人的生命、生理和心理都是息息相关的,从体育教学中明白关于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人性、精神都是与体育相关的。从而让大学生懂得爱惜生命的重要性。
二、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实施路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现阶段,建立公共体育教育教育模式,主要的实施路径有课程项目的选择、体育环境的营造和教育教学的执行等过程,这也是教学的三个基本项目。第一个项目:通过合理选择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以准确把握体育教学方向,制定可行的教学制度和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教学项目的内容和大纲,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对应的课程内容,使公共体育教学路径的制定方法行之有效。第二个项目:教学实施项目是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保障,高校应基于这个教学项目来确定教学目标。此外,教学公共体育项目主要有体育运动场地和健身设备等,在教学资源的辅助作用下,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第三个项目:教育教学的执行项目是现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执行的项目包括确定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文体活动、高校社团对体育健身运动的设立,从多个方面来开展体育竞赛的项目环节
三、公共体育的课程建设
高校公共体育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功能性在于丰富教学内容,可以结合教学的特点来改进教学方法。
1.体育教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的了解。
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帮助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明确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给学生提供更多体育锻炼的机会,并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创造人生价值。
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
高校有效开展公共体育课程,与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息息相关。对此,学校应重视课程内容设计工作,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从而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体育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活力。
为完善公共体育教学手段,课堂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同时,课堂教学内容还应该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这样才真正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以前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只有完善了教学手段,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活力,因此,需要完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教学手段。
四、增强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育人实效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合理运用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1.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效性要与体育文化教学相结合。
体育教学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直接体验过程,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涉及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任何一项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都会涉及运动发展技术的演变过程,高校应不断更新体育规则,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引发学生对体育的思考。所以,教学不能只简单地局限于技能、技术,而应该与体育文化知识相结合,以实现丰富的体育文化教学。
2.教学的实效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教学工作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与难处,帮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能力。其次,教师应及时发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且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善于及时寻找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蜕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加强公共体育教材与教学育人的可行性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要掌握教材要求的基本方法。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老师应当运用教材的内容来开展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去体验运动技能,这对教学育人有很大的帮助。体育是动和静的相结合,可以安静地看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动一下身子去运动,通过动静结合,让学生理解教材,应用教材,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它。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承担着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应明确公共教学在高校中的责任和义务,体育运动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而且是现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条件,这种体育精神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第2篇
1.1体育教学目标没有完全落实
当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增强全民体质,通过体育课增强在校学生的体质;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培养在校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丰富校园生活,陶冶积极健康的情操;当代高校的体育课中的各种课程的可选择性有利于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全面推进当代体育发展。通过体育课的主要达到预期目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课外兴趣、丰富校园生活;推进体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修满在校必须的体育学分。据调查,当代体育教学中,大都是强调体育科目的技能和学生的身体能力,没有与社会的需求相融合,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并没有走“终身教育”的路线,很多学生都脱离了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达不到体育教育的预期效果。
1.2教育模式滞后
我国当下教育模式滞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当下教育模式仍旧是以基础知识为指导,技能掌握情况为结果的教育模式,没有新变化,教学规律过于单一,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
(2)教学内容抽象:
体育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是课程资源开发,本次改革通过确立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资源使体育教学从内涵和外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教师的课程意识比较缺乏,教师会将教材当作学生学习的唯一材料,体育教育改革逐渐改变了这一现象。新课程理念不再强调大纲的统治地位,开始注重补充教材、重组教材,强调社会生活经验与体育教育的结合。但是,教师经验的缺乏不能有效的把握补充教材的标准,所以在体育教育的实施层面上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各种形式的游戏等被引进体育课堂这就使得体育课失去了自己的初衷。
(3)过于形式化的教学:
当前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现在提倡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领者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和各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在看似活泼的教学方式下隐藏着浮躁、形式主义和盲目跟风的现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提高,情感态度没有被充分激活。有的教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成为放羊,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式,在教师必要的讲解、计划和引导下,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完全由学生做主,学生想学什么、想做什么、怎样学、怎样练都由自己决定。这些做法看似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并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也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4)教师缺乏责任感:
此次体育教育改革是为了充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每个学生,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具体操作时忽略了自己的引导性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让教师放弃其主导地位。
2体育教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要不断的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增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室内课上可以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技能课上可以提前下载一些规范的动作,利用课件将动作分解慢放,反复播放。
(2)提高教师的素质
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无论自己的技术多么的纯熟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专长,而且教师还要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教师在体育课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自我锻炼与终身运动的意识贯穿其中,体育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对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明白锻炼的意义。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为终身锻炼打下基础这时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够将锻炼习惯升华为体育锻炼理念最终让学生终生受益。
(4)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各学校应该充分合理的建设一些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并有效利用既要统一规划又要充分的考虑到场地的闲置情况。合理分配不同体育场地的建设程度,学生喜欢的应该多建设一些,田径类的可以适当的少建一些。另外,高校还可以和社会上的体育场地建立联系,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第3篇
1.1高校教育教学方面
目前,高校教育教学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与创新型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冲突。我国高校长期实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观念和意识的培育,致使学生局限于掌握大量理论知识,而难以发明创造新事物。高校实践教学普遍薄弱,尽管有进行创新的实践教学课,但基本都属于形式化。实践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重视,未能给予很好的指导和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高校对于创新教育教学缺乏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创新教育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多数高校缺少专业指导教师,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学生参与面窄、机会少,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深入。
1.2学生创新观念方面
高校许多学生对科技创新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但创新能力不够,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的毅力,在实践中碰到困难就会选择放弃;不具备科技创新所必需的观察力,缺少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发散能力等创新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制约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因素颇多。创新意识薄弱,主动创新精神缺乏;思维活跃,而思维方式不够创新;学生思维够敏捷,但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度;处理问题的方法都类似,缺乏新意和突破,体现在言语、作业、试卷、论文中;毅力不足,面对困难和挫折,很难坚持下去。
2提高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建议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教学必须走深化改革的创新之路,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教学创新是高校改革的核心内容,但目前存在着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普遍雷同,缺乏创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过于行政化,对学生创新能力未给予足够关注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实施受到极大阻碍。
2.1高校必须重视创新教育,深化改革创新之路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我国高校应紧跟时代,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贯彻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求知创新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源源不断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首先,高校应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应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应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其次,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监控、反馈等功能;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最终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最后,高校应将创新教育教学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任务。创新教育教学要在育人观、人才质量观、教学观等方面深入落实。
2.2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多面性
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发展应从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深入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符合建设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考试制度方面,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来命题,将统一性、多样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重点放在发展独特创新的能力和优势。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化改革创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高校应优化教师队伍,选好学术带头人,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培养,并随时更新知识,加强进修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只有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考试制度的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才能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才能使高校教育教学具有未来的社会竞争力,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
2.3加强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力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要加强学生对创新意识的认知,并把这种认知升华为对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进步的责任心。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摆脱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教育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此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和坚强的意志力。创新不仅需要有实干精神,更需要有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以及坚定的意志力。最后,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应该突出目的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实践是创新精神的源泉,知识教育本身不能带来创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3小结
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实现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过程。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对于不同高校,应在各自薄弱的环节上着重去突破,从而建立起较全面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要想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高校必须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内容、考试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深入落实,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才会不断的有新鲜的血液注入,才会更好更快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杰出人才。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军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107-01
大学新生的军事教育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军事传统和了解国内外军事形势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当前高校国防与军训教学模式已不能有效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探寻并建构一种新型的军事教育教学模式,对于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国防与军训现状
1.军事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军事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以行动教学为主,新生所接触的军事训练也主要是以行动为唯一的学习方式。这种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国防、军训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的距离相差很大。大多数高校通常的做法是请部队的军人对新生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这种简单的军事训练只能使学生在体能上得到一定的锻炼,培养他们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除此之外其他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现在的大学新生已是90后的新生代,他们思维活跃,简单的军事训练已不能满足他们对新事物学习的需求,因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国防理论知识教学的简单化
许多高校单纯是为了完成军事教育教学的任务,因此,不论是从课程的深度、广度还是从课程学习的效果来看,其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首先,课程设置过于简单。大多数的高校,军事理论知识并没有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联系融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不科学。其次,课程持续时间过短。高校的国防理论知识课大多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授课,而且开课次数也极少,有的高校就对学生进行一次2~3个课时的集中授课,就权当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如此短的教学时间里,学生无法获得系统的国防理论知识,因此,很难培养出学生以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国内外军事理论发展形势的能力。
二、构建高校军事教育教学模式
对上文所述的当前我国高校国防与军训的现状分析所突显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契合当下高校教育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以求更好地体现军事教育教学的目的。
1.军事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军事教育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开展国防理论学习与军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当前形势需要与学生实际。可以实施的具体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使学生明晰军训的真正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部队的普通新兵不同,过多地简单军事训练会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应该在训练正步走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结合正步走的历史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为何会使用这种步法作为每个军人的标准步法,它的美感体现在哪,它的军事价值体现在哪,并结合国庆大阅兵中,的方正队伍与步调一致的整齐步伐,让学生体会这种步法所产生的强大震撼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正步走的步伐。第二,丰富国防理论知识课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注重单向传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以多媒体的手段,模拟国防战争形式图,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沙盘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国防理论知识与军训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才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真正接受到应有的军事教育教学。
2.国防军事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如果将国防军事教育融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之中,既可以达到国防军事教育的目的,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专业技术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的观念,可谓一举两得。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结合当下的全球经济与贸易形势来分析。因为,现代意义的军事竞争,其深层次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经济的竞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经济强大了,才能有稳固的国防。因此,国际贸易的争端,看似普通经济利益的纠纷,其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也是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借此引发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军事与经济强国,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二战后期,美国对各类科技人才的网罗,这对战后美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防军事教育是可以和高校的专业相结合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国防军事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提高的目的。
3.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军事教育教学应该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军事教育教学。首先,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使用最新的影音素材和经典的视频材料进行教学活动。其次,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当下非常流行的微博,也可以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学校在进行国防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班级都可以开设专用的国防知识讨论微博,学生和教师通过微博交流。第三,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任何学习方式,要想取得最优效果,离不开学习者个体的努力。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可以创设多种便利措施,帮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与军事相关的活动。如在业余时间播放军事题材电影;组织成立军事活动小组,吸引更多的对国防军事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加入其中。只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高校的军事教育教学模式不应只在理论层面做出探讨,更应在实践层面加以检验实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催生军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只有结合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紧密围绕高校的培养目标为宗旨,以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手段为指向,才是军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旨归。
参考文献:
[1]鲁伟.论高等职业院校军事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66-68.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思想观念;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18-02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背景和微观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在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功能和定位、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社会就业方式的改变,使得高不仅要教育人、培养人,而且还承载着学生就业的压力。要做人才的“出口”工作。
从国内外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分析来看,强调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民主化等先进理念已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等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研究,并在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但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扩大招生,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突出的矛盾是质的发展跟不上量的扩张,致使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1.1 教育教学管理的思想观念滞后
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一直比较注重统一,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也削弱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而对学科或专业的前沿问题,创新问题重视不够。学校定位模糊导致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模糊甚至步入误区。目前我国较为流行的高校定位分类原则,是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研究水平将全国的高等院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科研型大学、教育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很多大学也据此分类原则来给学校未来的发展定位。在高校定位认识上。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求大求全趋同。即在办学上追求规模大、专业全、综合性;不考虑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高职高专力求升本,新升本院校力争硕士点、博士点,无论什么学校争取部级、省部级重点学科。现行的高校评估机制和资源分配模式成为高校办学活动和教育教学管理最具作用的“有形之手”,在这只“有形之手”的指挥下,很多高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忽视了高校自身的优势,在专业设置、办学行为、发展目标上出现趋同的现象。
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育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思考的、动态的,是随着教育教学目的、任务变化而变化的,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也是育人。
1.2 教育教学管理人性化不足,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和教学的过程就应以人为中心,从人的客观实际出发、理解人、尊重人。在这方面。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没有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发展的事实,在培养上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思想。造成课程体系、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管理制度过于刚性僵化。学生在怎么学、学什么等学习方面几乎没有选择的主动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也过于强调计划性、规范性,对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大纲、课程安排、考核要求等管理统一性、计划性有余,造成教育教学的主体性缺失。
在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上,管理者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被动地位仍然基本没有改变,灌输式、注入式模式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关系沉闷压抑,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独立性人格的发展。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际动手能力;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而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能够提高学生与人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非技能、非知识性的课程开设不足;教育教学过程以教师和课本为主导,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过于规范、单一,制约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创新积极性。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中的种种缺陷,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 对当前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
当前,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结合当今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日常教育教学运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抓住机遇,理清思路,乘势而上,进一步广泛深入地进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学习和讨论,提高对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
2.1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一经提出,就因其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深厚人文主义价值取向而迅速在教育界广受认同和接受。笔者以为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差异和思想、观念、认识上的差异,实现教育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的并重,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其次,教育教学管理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育教学管理上都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实,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能够接受什么,任何脱离学生这一特定教育对象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都是无意义的。教育教学管理以人为本,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过程等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再次,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就是在教育教学管理体现平等、民主的精神。
2.2 教育教学观念,重视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的特色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各个方而,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优势。社会对人才需求也是多样的,各高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从自身优势出发,准确定位。办出特色,这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是高校的生存之道。 目前高校中大而全的办学理念实是一种误区,大而全不等于强。不等于一流。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追求大而全,最终影响的必然是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实行较为灵活的、弹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可以使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程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比如在有些高校已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有些高校的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二年级结束后再确定专业。这些做法都是这方面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依赖于他人,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加快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快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推广使用,改革多媒体管理办法,要提高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着力加强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职培训、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格式。只有两方面都抓紧了落实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有成效。
每一个教育教学管理者都要树立全新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要对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提供进修和攻读高一层次的学历的机会,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教学改革
舞蹈是运用肢体动作表达一种情感,高校的舞蹈教育是美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影响学生的思考,开启学生的心智,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等作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舞蹈也越来越能满足人们对多样化的需求,高校的舞蹈教育也尝试在理论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希望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专业人才。同时高等院校舞蹈也承担着高校素质教育的责任。相比较而言我国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发挥舞蹈教育的优势,立足于我国的教育现实情况和学生个体特征进行舞蹈教育。
一、高校舞蹈教育遵循的基本规律
(一)应当符合舞蹈的发展规律。舞蹈以肢体语言展现心灵,表达感情。中国舞蹈教育经历了不断发展、创新、提炼和升华,发展成与时代相适应的艺术形式。舞蹈借着人体的组织和规律动作,配合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体现着人物内在的情感和性格特征等因素,是创作者对生活细致观察、提炼出来的,也体现着舞蹈创作者、舞蹈表演者的内心想象。舞蹈要配合有特定的道具、服饰、背景音乐等,展现独特的艺术形式。舞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经历了个性化、时代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和无数次的去粗取精,才如今天这般完善发展,高校的舞蹈教育教学必须遵循舞蹈自身的发展规律,符合当代审美要求,这是学生学习舞蹈的精髓。
(二)应当符合教育规律。高校的舞蹈教育应该符合教育教学发展,高校的舞蹈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才能发挥其作用和教育价值。在教育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对教学的过程把握,教师都应该在学校大的发展目标下,灵活设置教学。舞蹈首先是一种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教师要把握运动和人体的切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性,因材施教是我们提倡多年的目标,学生个体的学习是受到自身影响和外部因素影响,不同人的认知是不同,而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个体特征,符合学生规律教学。
二、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是最具有活力和个性的群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教学在于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整体的舞蹈水平,然而在高校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高校舞蹈教育属于非专业普及性的教育。一般不是专门人才的培养,大多数以选修课程为设置。而高校舞蹈教育中,选修课的设置不完善。选修课的设置都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校如果选修舞蹈课程设置不当,就会让很多大学生失去学习舞蹈的机会。目前高校一般都很重视必修课的设置,很少关心选修课程的发展,甚至觉得可有可无。而学生需求多样,有的学生喜欢现代舞,有的喜欢民族舞,甚至有些女孩子喜欢芭蕾舞,而学校舞蹈种类设置单一,选择余地太小,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愿望和需求,因此导致很多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二)学生学习目标缺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学分制,选修课的完成主要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分,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学生很多不是按照需要,而是凭借学分设置,或者跟风选择,如果好获得学分,就选择。根据教师的管理是严谨还是宽松,往往严谨的教师的课学生不愿意选择,喜欢选择宽松的学习。舞蹈教学同样遇到这样问题。高校舞蹈教学设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情操,感受艺术美感,形成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目前学校缺少对于该类课程的管控,对于学生选修舞蹈课程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达不到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目标。
(三)高校舞蹈教师人才短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缺少专业教师人才的问题,高校舞蹈教师更是十分缺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很多程度上与教师的素质相关。一个高校能否长足的发展,也有赖于高质量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舞蹈教师与其它专业教师相比,更是缺少,由于高校待遇没有专业舞蹈机构待遇高,高校优秀的教学人才都流向社会其他相关机构;同时高校现有的教师学历低或者资质低,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年轻的教师,刚走出校园缺乏教学经验,理论和技能都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而很多老教师不懂得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陈旧,阻止了舞蹈教育教学发展。
(四)忽略人文理念的教育。舞蹈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是通过动作表达人物内心,是内心情感意识的反应,学生通过舞蹈教育,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校舞蹈教学,并不仅仅是舞蹈动作的教授和要求舞蹈姿势的整齐性,而要注重人文理念和情感的教育,而人文情感教育又正是舞蹈精髓所在,是影响舞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舞蹈教学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部分舞蹈理论被抛弃,而舞蹈技能却被很多大学生追逐,舞蹈活动能够增加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舞蹈理论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忽略人文情感教育,导致舞蹈教育只剩下了外壳和形式。
三、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完善
由于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完善高校舞蹈教育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人性化的课程设置。高校舞蹈课程设置本身就面对广泛的受教学生,要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完善课程体系,流畅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学校应该在重视必修课发展之外,加强对选修课程的管理,例如开设舞蹈赏析课程,加强学生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思维,优化知识结构。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做引导,多交流和讨论,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丰富课堂内容,给学生提供有声有景的学习资料,加深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悟和理解。也可以举办一些诸如舞蹈比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热情。
(三)要提高高校舞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质量关键一环,要大量引进和培养舞蹈师资力量。而舞蹈的师资力量,最初都是来源于高校的专业舞蹈培养,所以在提高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同时,应该从专业舞蹈人才抓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于现有的教师,应该加大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更新观念和知识水平。让走出去的教师能够开拓思维,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舞蹈艺术素质,最终才能为学生服务,为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做出贡献。
(四)加强实践活动教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校舞蹈的深刻思想都在发展过程中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实践。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多接触社会,才能激发舞蹈创作灵感。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社会演出活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开拓实践的途径,获得更多的舞蹈艺术体验,让学生增强审美经验和舞蹈艺术感受。
参考文献:
[1]王军.开展舞蹈美育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
[2]冯百跃.舞蹈训练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欧建平.21世纪内地舞蹈教育的成绩、问题与借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2).
[4]吕艺生.舞蹈教育规范论[J].民族艺术研究,2000,(05).
[5]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第7篇
1.通过实验课程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实验是生物学学习的基础,通过不同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实际操作的锻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创设实验课程的生物教育教学情境下,学生更好地形成了对生物实验这个新领域的好奇,通过实验也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有乐趣。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框架的理解与运用。2.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生物学的现象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偶尔组织一次踏青活动,在更加贴近自然的环境中,感受自然,感受生物的存在。一次虫鸣、一次鸟叫都是生物学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发现生物学一直就在自己身边,这种贴近的生物学的感觉,会给学生一种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3.通过热点聚焦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选取当前国内国外有关生物学的热点问题,类似于美国“生物圈2号”、太空培育植物等情况。对这些内容进行扩散与细分,创设热点汇焦型的生物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进讨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对于高校生物教育教学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在高校生物教育学习方面的效率。通过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的情境,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以及学习动手能力,根据现有的教学材料,在教学目标不偏移的情况下对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使学生得到全面能力的发展。4.多样化教学手段通过高校的硬件设施,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生物学教育教学课程进行生动的讲解。依靠各类辅助工具,给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相对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生物学教育教学的效率。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表现出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综合利用各方面的硬件设施,对生物学教学做好一个铺垫作用,对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上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意义
传统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因为其治学严谨的特点,无法对于抽象的概念做出有效的表达。通过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由于社会的发展步伐迅速,高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不断的改善,给我们改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生物学回归到生活本身,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就生物学学科的本质来说,它源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过对生物学进行专业性、系统性的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服务于生活的目的,形成“生活—生物—生活”的一种良性的循环。从宏观上看,设立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在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使之更好的运用于生活,达到源自生活服务生活的目的。知识在与情境的融合之后,化抽象为生动,便可以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不再是知识的强行灌输,而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汲取,主动运用。突破了学习难度,让学生在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下,把知识更好的运用于日常,既收获了知识,也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三、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步骤
1.围绕教学大纲,对知识难度进行层级解答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容易的达成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所在,确定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教学结构,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学习。2.设计教学方案,建立完善的教学框架根据课程目标,建立完善的教学框架,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3.根据阶段学习目标,创设合适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是服务于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开展。因此,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对高校生物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一般选择要求的原则是:目的性原则、诱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安排合适的操作实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单一的进行知识的学习无法满足生物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安排合适的实验操作,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行提高。5.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创设高校生物学情境是一个没有确定模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进程中自然会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要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合适的改进方式,为下一次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四、结束语
在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生活,选择一个切入点,由点到面全面的对生物学学习进行概括以及辅导。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做到生物学与生活的完美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的让学生能熟练运用生物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教师通过对于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的为我国生物学发展储备人才。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来看,创设不同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也存在差异,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选择最佳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校;舞蹈教育;教学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解决问题、进行创造的能力,从智能结构来看,每个人至少具备七项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这一理论自提出时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并且在不久后就被一些专业的教育人士应用于学生的教育培养当中。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活动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利用学生的热情唤醒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活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契合,并且就人才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市场更倾向于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而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和个性的培养。艺术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素质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高校在舞蹈教育教学中应用多元化智能理论,可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优势与潜在能力,弥补学生的劣势智能,推动学生向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发展。所以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应用分析
(一)肢体动作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肢体动作理论,在高校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权重比相对较高。肢体动作智能理论要求对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教学时,要保证学生的肢体动作的协调性与合理性,在满足舞蹈教学任务及要求的同时,减少实际教学的风险系数,降低各类风险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生源的差异会对教学进度的统一性、教学效果、教学模式等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高校在舞蹈教育教学中要将肢体动作智能理论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结合,根据学生的肢体动作智能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实践性较强的训练方式。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展开舞蹈教育教学活动,构建符合学生学情的个性化教学课堂。同时,教师要基于肢体动作智能理论对学生的肢体情况、灵活性、身体柔韧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查研究,将实际数据信息补充到训练模式制定过程中,避免学生在舞蹈教学课堂发生不必要的意外损伤。
(二)音乐智能理论
舞蹈教育教学与音乐之间密不可分,教师需要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肢体动作的指导等。学生进行舞蹈演绎时需要结合音乐完成艺术升华,所以音乐智能是提高学生舞蹈素养的保障。教师对学生展开舞蹈教育教学活动时,要强化音乐智能理论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准确、清晰地将音乐情感通过肢体动作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要保证学生熟练掌握舞蹈动作技巧,培养学生应对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曲目的能力。教师要借助音乐智能理论锻炼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帮助学生把握音乐旋律与舞蹈节奏、动作之间的关联度,确保学生对音乐和舞蹈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内化。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音乐智能理论创设舞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素养和舞蹈素养的培训锻炼当中,凸显音乐智能理论的应用价值。
(三)人际智能理论
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保证学生对舞蹈专业理论知识、音乐感知力、肢体动作等方面的深入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舞蹈的特殊性要求群舞表演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点,学生在完成舞蹈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与团队中的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教学时不能只关注专业素养,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从而强化人际智能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加强人际智能理论的应用有利于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维反应能力,快速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磨合,保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时具较高的配合度与默契度。如此,有利于降低教师的教学工作难度,为舞蹈作品的演绎提供保障,还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促进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应用价值
(一)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智能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独立的主体都会拥有程度不一的多种智能,人的每种智能在其领域内都具有独特的认知发展轨迹以及对应的符号系统,这些智能在实现多重组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呈现出差异性。基于这一特性,不同的主体个体之间会拥有至少八个智能组合,并且每一项智能组合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多元智能理论在此基础上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所以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基于学生的智能差异定制合理的教学方案。多元智能理论向教师指出要最大限度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优势、劣势与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利用科学的指导方式实现取长补短,教师要对学生开展针对性与实践性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指导。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舞蹈教育教学课堂中,要从每一位学生的八种智能水平差异出发,构建多元化的舞蹈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现舞蹈教学模式多元化转变
如果高校要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促进舞蹈教育教学课堂融入多元切入的教学模式,就需要保证教师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树立多元化的教学观念。教师要主动关照学生智能结构的差异化,尽可能多的开发每一名学生的智能强项。同时,教师在舞蹈教育教学课堂中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阐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创新多样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实际教学方法向多元化教学模式转变。另外,多元智能理论在经过长期发展后,对“人类感知世界的多种方式”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展现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方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不同的智能优势,对舞蹈教育教学补充不同智能的教学内容。
(三)推动舞蹈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倡的评价思想,与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的教育教学评价创新思想之间,在评价内容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与一致性。并且从两者的深层内涵与具体要求来看,多元智能理论为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具体工作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体系所阐述的个体智能,将传统教育中基于智能理论的唯智商论进行了补充与拓展,这也为教育工作者运用更加科学、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进行观察与挖掘。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帮助其建立自信,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能力水平需求等,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因此教师在舞蹈教育教学中,需要在正式开始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使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面评估方法,对学生的不同智能水平、优劣势、发展方向和个人兴趣等信息进行采集。然后,教师借助评估结果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路径
教师可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完善舞蹈教学内容,针对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等多元智能,向舞蹈教育教学补充想象力、内心情感、韵律、节奏、肢体情感等内容。
(一)多元智能交融互补
教师可以抛开对舞蹈教学教材及内容顺序的固有思维,摒弃按部就班的教学认知,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与特性,将各个单元的舞蹈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排序与穿插教学。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在每节舞蹈教学课程涵盖不同的多元智能教学。对于实践训练类舞蹈课程,教师要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然后引导一些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各项智能水平有突出优势的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让学生借助音乐自由发挥创造力进行舞蹈作品创作。教师可指导学生基于舞蹈对音乐、情感、内心思想的诠释,进行肢体动作等方面的细节调整,以及为学生提供视频教学课程与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书籍等。对于多元智能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结合其智能优劣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补齐短板。教师可以就每节舞蹈课程的多元智能内容对学生的智能差异延伸辅导,例如,对于音乐智能较弱的学生,可以针对音乐旋律与舞蹈节奏进行强化训练。也就是说,教师在立足于因材施教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学生的各项智能差异,对其予以多元智能内容的交融互补。
(二)多元智能角度切入同一内容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知道,学生最少拥有八种智能差异,所以无论学生智能的整体水平多高,都会出现对某一内容存在疑惑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同一项教学内容要从不同的智能角度对其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舞蹈教学教材中挖掘多元智能的切入点,采用情境代入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舞蹈视频等教材资料要避免太过单一或针对性过强,需要平衡学生之间的智能差异。同时,舞蹈教学教材的内容探究要放在教学活动的第一步,从音乐智能、肢体动作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切入具体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于一些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舞蹈表演,教师可以收集同一智能角度的不同教学内容,例如,对于芭蕾舞作品这类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基于肢体动作智能角度,增添一些与芭蕾舞技巧训练有异曲同工之处的现代舞、古典舞和民族舞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对同一智能角度教学内容的认识。
(三)对单一内容进行补充
艺术教育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教材中会对学生保留一部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针对一些难度较低的舞蹈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丰富学生的阅历,增长学生的见闻,深化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例如,在教授民族民间舞蹈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运用现代流行音乐改编民谣进行民间舞蹈的演绎与二次创作等,让学生接触到多种风格类型的舞蹈演绎。对于较为简短的舞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由学生对此内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明确此板块教学内容不在于追求学生的创作成果,而是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锻炼其创作精神与创作能力。例如,在教授音乐感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取音乐片段,借助多媒体工具,通过色彩、空间架构、灯光布景、节奏动态图等内容,诠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再从中分析学生的多元智能差异与优劣势,为下一步的舞蹈教学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即兴舞蹈训练
舞蹈是一项开启主体肢体动作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等共同运行的运动。而即兴舞蹈训练能够同时锻炼学生的各项智能,让学生对舞蹈专业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其充分了解自身智能的优劣势。对学生开展基于多元智能的即兴舞蹈训练,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他人的肢体动作语言,带动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从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回归自然感觉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封闭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导学生放松身心,将其他感官的功能发挥到最大程度,通过听觉、触觉等功能去感受与自由创作,然后带领学生对比其睁眼与闭眼时的舞动感受。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与即兴舞蹈训练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肢体动作语言的变化,并挖掘一切可能性,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接触即兴训练。教师可以采用人体冲浪、杠杆托举等行为方式,训练学生通过不断点地接触完成多人或团体合作的舞蹈训练。同时,在接触即兴训练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即兴舞蹈训练中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关心他人,让学生自由地用身体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创造力、感受力、理解力等。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即兴舞蹈训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学环境,到自然、社会等各种环境中去,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即兴舞蹈经验。学生在探究现实环境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体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还能增强其实践技能、拓展其视野,锻炼其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其协调多项智能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方一.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21,(08).
[2]贾岚.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改革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探讨[J].大观(论坛),2020,(11).
[3]张锐.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普通高校舞蹈课程改革探析[J].艺术评鉴,2020,(20).
[4]王博.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改革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20,(01).
[5]王晓萍,唐爽.高校舞蹈专业多元化教学探索——评《高等舞蹈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11).
[6]金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舞蹈创编教学思路研究[J].明日风尚,2020,(04).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第9篇
对上文所述的当前我国高校国防与军训的现状分析所突显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契合当下高校教育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以求更好地体现军事教育教学的目的。
1.军事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军事教育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开展国防理论学习与军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当前形势需要与学生实际。可以实施的具体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使学生明晰军训的真正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部队的普通新兵不同,过多地简单军事训练会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应该在训练正步走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结合正步走的历史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为何会使用这种步法作为每个军人的标准步法,它的美感体现在哪,它的军事价值体现在哪,并结合国庆大阅兵中,的方正队伍与步调一致的整齐步伐,让学生体会这种步法所产生的强大震撼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正步走的步伐。第二,丰富国防理论知识课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注重单向传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以多媒体的手段,模拟国防战争形式图,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沙盘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国防理论知识与军训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才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真正接受到应有的军事教育教学。
2.国防军事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如果将国防军事教育融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之中,既可以达到国防军事教育的目的,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专业技术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的观念,可谓一举两得。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结合当下的全球经济与贸易形势来分析。因为,现代意义的军事竞争,其深层次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经济的竞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经济强大了,才能有稳固的国防。因此,国际贸易的争端,看似普通经济利益的纠纷,其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也是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借此引发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军事与经济强国,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二战后期,美国对各类科技人才的网罗,这对战后美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防军事教育是可以和高校的专业相结合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国防军事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提高的目的。
3.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军事教育教学应该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军事教育教学。首先,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使用最新的影音素材和经典的视频材料进行教学活动。其次,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当下非常流行的微博,也可以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学校在进行国防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班级都可以开设专用的国防知识讨论微博,学生和教师通过微博交流。第三,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任何学习方式,要想取得最优效果,离不开学习者个体的努力。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可以创设多种便利措施,帮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与军事相关的活动。如在业余时间播放军事题材电影;组织成立军事活动小组,吸引更多的对国防军事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加入其中。只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结语
高校的军事教育教学模式不应只在理论层面做出探讨,更应在实践层面加以检验实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催生军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只有结合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紧密围绕高校的培养目标为宗旨,以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手段为指向,才是军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旨归。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学;责任;成功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我,虽然步入教学岗位不久,但由于我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之中,所以对教育、教学工作从小就由衷的热爱。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要当好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用自己对学生们所付出的爱、对本质工作的责任心来换取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热爱,以至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及热爱使他们喜欢上你所教的课,以达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喜欢那些上课用心听讲的学生,没有人去喜欢那些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然而这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他们起源于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如果老师不及时去纠正这些不良的课堂现象,长期下去,将会给学生个人及社会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我有如下体会。
一、培养学生对所教知识的兴趣,注重在乐中学习
我国宋学家程颐明确主张“乐学”,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告诫教者,学生不乐意学习,应当先去检查自己的教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好学、乐学之境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做出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片,巧妙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足学习劲头,多提问,特别多提问那些课堂上不太专注听讲的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严禁对学生讽刺挖苦,那样会使学生产生失落、消极而最终不学的逆反心理。
二、关注有不同困难的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对所教知识的兴趣,注重在乐中学习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同情和爱,当学生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不会感到学习是负担而引起额外的内心冲突,相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体验与行为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任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
三、个体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优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困难、生理原因…等所引起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学习动力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能成为学习动力的“激活剂”。成功的保证可以对动力起强化作用,因为学生对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易于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并愉悦其整个身心。在教学中,我经常提问学生,并因人而异的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力求使全体同学的学习都能获得成功。另外,允许学生出错,出现错误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该怎么改正。对他们改正以后的成功要同样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四、营造教学文化,稳定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根基
教学文化是教书育人的文化,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本源文化,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应当努力营造教学文化,从而稳定其发展根基。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是培养现代化人才,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且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效的特有功能。但是随着高校教育教学将办学重点移向科研,人才培养的功能就被逐渐弱化,营造“育人”的教学文化是中国当代对高校理性回归的呼唤。作为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每位教师都应当坚持本校的文化建设,树立“育人”文化的核心地位,重回大学人才培养的本源。综上,我们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热爱本职工作,更要热爱我们的学生,高校的课堂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根据不同的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和愿望,这正是我们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完成好我们的教学工作,为把学生们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材而作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铮.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体会探讨[J].才智,2014,19:147.
[2]耿直.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与体会———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146-147.
[3]王冬梅.把校讯通灵活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44.